何天锋现任嘉峪关市司法局嘉北司法所副所长,自201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扎根基层,将青春年华和满腔热情倾注在基层司法行政事业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靠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赤诚,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默默地守护着辖区的和谐安宁。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实现纠纷零上交
何天锋指导辖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实际情况就地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梳理、整合、拓展工作思路,协调社区、派出所、法院特邀调解室、检察联络室、劳动仲裁、工商、辖区学校及调委会召开辖区人民调解专题研判分析会议,共同制定了纠纷排查、风险预测、纠纷调处、形势研判等工作制度,并对辖区7个人民调解组织、100余名人民调解员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培训,协调5名热心于公益事业、为人公道正派的调解员组成了“和事佬”调解工作室,畅通了诉调、公调、检调、访调、仲调、援调工作机制,织密了无死角调解网,将矛盾纠纷牢牢吸附在基层、化解在基层,为创建“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攻坚克难敢担当
倾心帮教促稳定
2016年4月,何天锋接到市司法局指派,要求做好刑满释放人员李某出狱时的衔接安置工作,他通过户籍管理部门对李某进行身份核查时,发现此人没有嘉峪关市户籍,在嘉峪关市亦无固定居住地,属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的“三假”人员,经汇报请示,决定将李某作为“三假”人员接收帮教。李某的特殊情况给司法所的安置帮教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了解到李某在嘉峪关有个要好的姐妹孙某,何天锋多次上门劝说孙某一起到省女子监狱将李某接回,暂时居住在孙某家里。李某回到嘉峪关没有生活着落,失去了生活信心,何天锋与其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开导李某鼓足勇气面对新生活,鼓励她做一名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还为她详细制定了“三步走”的安置帮扶计划。第二天何天锋就与她所在的社区沟通协调,在政策范围内想方设法为李某寻求政策帮助,经多方奔走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了解到李某在监狱获得烹饪初级资格证,何天锋鼓励李某从熟悉的行业开始做起,并多方筹措,帮李某承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家饺子馆。为了解决李某的住房,何天锋多次上报情况,由司法局出面协调,最终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为李某申请到一套60平方米的廉租房。2019年初,何天锋经过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在提供了释放证明书等有效法律文书材料,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进行人像识别比对后,李某于2020年2月21日拿到派出所发放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结束了她42年没有户口的历史。
知难而进化心结
矫正矫心除隐患
王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因为长期缺少家庭关爱,他性格孤僻,穿着十分怪异,来司法所报到时有一搭没一搭,在学习教育时总是迟到早退,抵触情绪很大,给矫正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何天锋长时间观察,王某本性不坏,就是平时行为习惯比较怪异,加上长期缺乏关爱和鼓励,假如用严格的法律对他的行为进行惩处,很可能将王某推向对立面,对家庭、社会开始仇视,将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何天锋设想通过关爱和温暖的方式感化王某。于是何天锋找到王某的父母要求跟他们交谈,王某的父母借口忙着做烧烤生意,顾不上交流,何天锋没有放弃,主动找到王某父母摆摊的地点,等王某的摊点生意淡下来跟他们交谈,王某的父母告诉何天锋,他们起早贪黑,做点小买卖就是为了王某,但是他们根本管不住王某,每天回家凌晨2点到3点,人都见不上,多说两句王某就跑得无影无踪,只要人不出事,就随王某了。何天锋义正言辞地告诉王某父母,决不能再抱着放任不管的态度,这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现在很需要关心和陪伴,要求王某父母近期必须至少一人早点回家陪伴孩子,在何天锋的一再坚持下,王某父母答应了。随后何天锋找到王某跟他单独聊天,要求王某在司法所报到时必须把头发颜色染回黑色,摘掉耳钉、项链、红绳,王某有点抵触,何天锋告诉王某,有父母的陪伴,有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教育矫正,他应该换个新的生活方式,在何天锋的开导下,王某把头发颜色染成了黑色,经过何天锋的长时间监督,王某习惯了改变后的行为举止,他还鼓励王某在饭店打工时要多学厨艺,成为领厨,在不断的激励和感化下,王某找到了的生活的方向,来司法所报到时也变得乐观、积极向上。
责任编辑:陈振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