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互补的“1+1+N”工作模式,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07-30 18:26:59    来源:嘉峪关市委政法委    阅读量:

           嘉峪关市钢城街道大众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认真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求创新,努力打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浓厚氛围,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提供了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重引领,建机制,“党建+”治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位。一是以党建引领夯实文化基础。以“党建+社会治理”为抓手,以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大党委”牵头下,整合辖区社会组织、“互联共转”单位、志愿者服务队等资源力量,与“社区管家”“红色物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实行属地化管理、网格化运作,整体推进,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二是始终围绕“情满大众”的服务理念。将“扫黄打非”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切实抓好指挥、协调、督促工作,用真情、真心服务辖区广大居民,提高工作质效,形成了“组织保障有力,人员齐心协力、群众共同参与、社会协调配合”的良好态势。三是着力加强制度化建设。按照全市“扫黄打非”“8683341”要求,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协调联动制度》《宣传教育制度》《信息上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等10余项制度机制,将各项制度、职责、人员信息、举报渠道等公示上墙,切实做到“职责清晰、制度规范、人员到位、举报畅通”。
    强宣传,造氛围,“1+1+N”工作模式成效明显。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以网格为单位,以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为平台,打造“1+1+N”工作模式(即一个宣传阵地、一个流动宣传平台、N个流动宣传员),“静”和“动”互补,开展全覆盖,无缝隙宣传。一是建强固定宣传阵地。在辖区内、社区服务中心,以LED显示屏、横幅、宣传栏等形式设置固定宣传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向辖区居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常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截止目前,在辖区内组织开展固定宣传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800余份,实现了进网格、进家庭全覆盖。二是建强流动宣传阵地。制作流动展板,以网格为单位,在各网格内每周进行定期流动宣传,向辖区居民群众广泛宣传非法出版物、非法有害信息的表现形式及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工作格局。三是充分发挥“N”优势。组成以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网格员、老党员、群众监督员为成员的流动宣传“小分队”,开展入户宣传和到大小街巷对过往行人的宣传。同时,利用四点半第二课堂、道德讲堂、微信、QQ群、小区管家等平台,深入开展“护苗”行动和“绿书签”活动,宣传“保护个人隐私”“远离不良信息”“网络防骗”“远离非法盗版读物”等网络安全教育,有效增强居民群众自觉抵制有害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的能力。
      抓落实,重摸排,“三项举措”全力推进。持续探索“扫黄打非”基层工作新举措,确保深入人心,全民参与。一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石。联合辖区派出所,充分利用志愿者队伍,扩大走访排查范围,通过“发现问题随时上报”“每月定期开展走访排查”“每季度交流经验活动”“每年度一次‘扫黄打非’进网格大比武”工作制度,及时掌握辖区内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状况,遏制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等文化垃圾出现,并向商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业主文明经营意识,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出版物的出现。二是以“平安社区”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党员、监督员、志愿者、网格员作用,加强与公安、文化执法等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参与经营非法出版活动和销售、违禁非法出版物的行为,着力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提质增效,大力净化线上线下文化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确保辖区文化市场干净、整洁,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是以净化社会环境为己任。始终把“扫黄打非”工作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细胞”之中,丰富学习宣传内容,依托专题纳凉晚会、专题学习会和日常节日节庆等活动,在全年各个时间节点,利用法治宣传长廊等载体,不断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实现社区长治久安营造和谐、安全的文化环境。


(钢城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陈振凤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甘肃法治报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82号

Copyright © 2019-2020 甘肃法制报 All Right Reserved   陇ICP备19004392号-1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